1.
从新家的窗户往外看,能看到河流的入海口。每天下午大约五六点的时候,如果天气好的话,会有很多船经过,客轮、游轮、小艇、有时也有单桅的帆船。我常站在窗前,看着夕阳下的摇晃树影,听着偶尔列车驶过轧过轨道的声音,几艘船在水面上划出白色的浪。在这种时候,最适合发呆。我以前不知道发呆有什么好,总是想给自己找些事情做,填充自己空白的时间。但是一看到这样的景致,便只想呆在那里。没有比发呆更好的事了。发呆本身也是一件事吧。
日常工作学习的时候,好像没有空给自己安排这样的机会。我有太多的事得做,而发呆确实是太耽误时间了。我工作忙起来的时候,经常直接略过早饭,工作到晚上九、十点回家,可能连晚饭也略过了。因此我总说忙起来会减肥,你甚至根本不会觉得饿。我的友人里比我忙的人更多,似乎这年头,加班到12点也并不稀罕了。而每当这样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处理日常琐碎的事情,比如今天可能家里洗衣机坏了,明天可能有一个文件的事情得处理所以必须一早先去很远的地方办手续再去上班。你恨不得所有的时间都能有效的利用上。
似乎这年头我们常常谈及的一个话题是,怎样很好利用碎片时间。网上会有很多的教程和达人来指导你,书店里也不乏这样的出版物。如果你利用各种手机应用得心应手,你也会发现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应用专门帮助大家来利用这些碎片时间。我记得我使用过阅读的应用、背单词的应用,和视频网课的应用。不得不说,以前地铁上听歌的时间,我确实可以拿来看一些书了。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在这些碎片的时间里读下多少,因为太碎片了,可能根本读不完一节,我就到站了。但是我内心也很充实,因为自己依然在读书,依然在学习。毕竟,不学习,我们好像就慢了这个世界半拍。每次慢上个半拍,一年以后,不知道就落下多少段旋律了。
每个通勤的路上,我有时会听一些最新更新的podcast。Podcast是个很好的东西,只要听着里头的人不停的嘚啵嘚,你似乎就通过精准地抓住关键字,捕捉到有用的消息。于是所有的信息就可以扑面而来:我订阅了许多的podcast,从城市生活,到财经政策,从政治局势,到历史故事。基本上一趟地铁的时间,我的脑中会出现很多信息流。但是podcast是听不完的:当你订阅了四五个podcast后,你会发现他们更新的速度远超过你听他们的速度。同样的例子还有:买书。现在盛传的一句话: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句话说来像句玩笑,但很大程度上描述了我这种喜欢屯书的人的真实情况。类似的,现在网上有各种的几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的视频。这简直是解放了我们的生产力:我们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看一部电影,只要能大致知道内容,我们就增进了阅历与谈资;以及未来某些时候,说不定我们会花上一两个小时时间,去看一部我们当时觉得不错的电影。
现代科技给了我们很多的方式,来填充我们的生活;但好像却没有特殊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掏空”。许多技术的进步,确实帮我们省下了许多时间;但是我们会用那些省下来的时间,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比如,最近我特别喜欢在做饭的时候看一些YouTube上的知识类视频,那些视频会告诉你某本新书里的要点;这样我用来读这些闲书的时间,好像也省下来了。我们没有空发呆。发呆是给闲人做的,而闲人总有一天是会被淘汰的(如果你还有一些上进心且你没有家族产业可以保证养老的话)。好像就是这样,对吧?
直到我烤肉的时候,坐在椅子上,看着水面,空气中弥漫着的是油脂和肉的香味,这个时候阳光直接洒在地板上。我突然体会到了发呆的美好。
2.
每过一年,我就老一年。我总是说自己老了,其实只看年龄的话,我肯定是不算老。但是有一点自己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总是光长了年岁,却没有在见识上多长进一些。因此,真正会觉得自己老的时候,是在与比自己年轻一些的人聊天,发现他们目前所经历和见识的东西,已经与我不同的时候。比如,我小时候看的电视,听的歌,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是更为遥远的记忆了,甚至可能是未曾听闻的名词。与其说是老,不如说只是自己并没有很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已。
变老没有什么不好。我们有时会用成熟这个词来代替它,这应该是个好词语。与这个词对立的似乎有未成熟、青涩、不经世事、莽撞。而我们附着在成熟这个词上面的是什么?我们可以附着上去一些词,比如理智,比如冷静;我们也可以附着上另外一些词,比如世故。同理,我们还在未成熟这些词上,贴上了青春这样的标签。这就产生了一件极为吊诡的事情:至少从我这个年纪往下看,许多人,擅长着对低龄的人装着成熟与稳重,而对年长的人展现着青春与不羁。我自己似乎就是这么过来的。
说起来,这几年有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就是我似乎越来越能理解我的父母了,尽管我依旧叛逆。从我父母身上,我能看到两个不同的影子,或者说标签,为人父母的他们,和作为他们自己的他们。我觉得我尚不够了解前者,而对于后者,我总感觉这几年来,我的理解加深了。从小时候起,或许我就是个想要的东西很多的人,也或许所有的小孩都是这样的。只是不同的小孩,表现的方式不太一样。有些小孩,会极力的向人去表现,有些人仅仅是想要,却不会说出来。我属于后者。幸而这十几二十年,我的运气尚好,尽管磕磕绊绊,但想要的东西,最后总能拿到个八九不离十。当你运气太好的时候,你会想要更多的东西。当你得到了一个A-的时候,你会想,为什么我不能得到一个A,如果现在得不到,我未来一定要拿一个A。这样,你就成了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人。你有着这样的欲望,催促你不断向前。
有些很俗气的话,其实并没有说的太错。当你目的太过明确的时候,你确实不太会注意周边的风景的。想来我算是一个目的明确的人,而我的父母,在他们现在这个年纪,已经是那种喜欢享受风景的人了。对于这一点,我一直是不理解的。我总觉得,只要人有一个目标,不管到了多大的年纪,也应该努力去为了那个目标去奋斗。年纪并不会限制什么,所谓的青春、热血,不会因为你的年纪改变多少。但是我的父母似乎对于目前颇为的心安理得。但是作为青年人,你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你是不会被这些小富即安的心态给限制的。
但是渐渐的,我确实感觉到,自己开始错过了很多东西。哪怕我好像从未停止去努力实现目标。我有一次问友人,我说,所谓的work-life balance,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们的life,是为了去work,还是我们work是为了life?友人没有给我一个答案。我想许多人也许有一个答案,也许也没有答案。
我每次回家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机会跟父母聊上一些非常严肃的话题。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以前许多的想法,比如对于人生的想法,可能是对的,至少基于我的认识;但是我却没有看到背后更大的森林。
经济学里有一种人:他们是聪明的,他们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因此,哪怕他们知道现在的东西比未来的东西更贵重(所谓贴现),他们也能够安排出一条合理的效用轨道,保证这一辈子效用的最大化。但是我们往往属于经济学里的另一种人,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他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只能根据已有的信息去猜测,努力实现自己的欲望。尽管他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但是他们很难比第一种人做得更好。
大家都以为自己足够理智了,其实理性或许是理性了,但算不上智慧。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可能我们仅仅知道我们几组偏好(也就是我们知道A比B好),但我们根本不知道全部的偏好有哪些,我们连效用函数长成什么样都不清楚。我们知道什么比什么好,但我们不知道我们在要什么。而经历的信息多的人,会比我们多知道一些。
尽管理解起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
许多人可能跟我一样,哪怕是在周末,也不可能不去想工作的事情。你会收到许多的消息,许多的邮件,这些事情是多页躲不开的。然而周末的时候,我仍然喜欢空出一些时间来,完全不顾工作的事情,做一些日常的杂事,清空自己的大脑。比如收拾屋子,清洗被褥,之类的。
收拾家里的时候,不知怎的,脑中响起了这首歌,申海澈的《淡水鳗鱼的梦》。第一次听这首歌,是看韩国综艺《蒙面歌王》的时候,河铉雨在舞台上唱了这首歌。作为不懂韩语的人,除了旋律,我确实记不住这首歌多少。只是我总是在某些时刻,想起这个旋律。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打开电脑,重新找到这首歌,一遍一遍重温这个旋律和歌词。
为了通过那扇窄窄的门
我只能不断斩断自己,让自己变小
如今就连能丢弃的东西,也已所剩无几
蓦然凝望镜子里的自己,只剩下一颗自尊心
难忘的故乡,想念的脸庞
温馨的晚餐和欢声笑语
摇摇头,如此就忘了吧
只想着和呼唤着我的声音
让我不要停歇继续走下去
在那江河水的汇聚之地
惊涛骇浪深处
若是能到达的话,哪怕只此一次
我总有一天会,直到心脏爆发
尽情地哭著笑著
毫无留恋的结束长远的旅程
很快习惯了恶劣的环境
变得心安理得
只是纵然如此,也感到担忧
为自己的懒惰和零碎的野心而惭愧
要长到多大的年岁,才能得到心灵的安息
宁肯一天又一天,渐渐地忍受孤独的重量
虽然是因为我害怕的是
比这还难过比这还悲伤的
毫无意义的被忘却
在那江河水的汇聚之地
惊涛骇浪深处
若是能到达的话,哪怕只此一次
我总有一天最直到心脏爆发
尽情地哭着笑着
毫无留恋地结束长远的旅程
只求能真正弄懂
谁都不曾告知过的我自己
考虑到申海澈是一个资深摇滚音乐家,这种情感更显得深刻。我不知道这首歌是不是最后真的成为了他的墓志铭。
4.
我写过一篇文章,说欲望。我现在依然觉得,欲望是个好东西。如果没有欲望,我们好像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但是欲望究竟是什么?欲望和野心的区别在哪?我们的理想是不是欲望?我们对物质的追求是否是欲望?我们从未很好回答这些问题,至少我并没有很好对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孟子说口腹之欲说得好:“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口腹之欲当然要满足,只是口腹仅仅是为了口腹么?
中学时候有一篇课文:《与朱元思书》。其中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好像我晒太阳时的状态。所以我们是不是那些鸢飞戾天和经纶世务的人?那些把我们时间填满的,是不是欲望?如果我们放空了哪些时间,我们还剩下什么?我承认,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平衡,是一项技术,也是一项艺术。
我们把一些很好的词汇给用的滥了,然后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给这些词语赋上什么样的意思。新闻人陈虻曾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这句话之后化为了纪念陈虻的文集的书名,《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一个有职业追求的新闻人,我相信这句话描述了陈虻的新闻使命。只是我们常常用这句话,好像在说,我们现在已经囿于琐碎,迷失了方向了。我们可以把这些话得更加烂大街,物欲横流,我们已经失去了自我。但是如果你问一问自己,自己为什么出发,可能你也不知道吧。我们从来就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因为我们没有回答过这个问题。
只是意义本身是什么?我不知道,可能你也跟我一样。它可能是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突然发现的,因此我也充分相信,那些能够坚持多年如一日,一直认真工作,做出成果的人,是认识到了他们的意义的。但是,可能我们永远都发现不了。所以,如果一朝能发现,可能就很好了,如果我们发现了那个对的答案。我也充分能相信,这个答案,如果能发现,每个人的也都不会一样。
当然,也可能本身就没有答案。也可能生活本身就是答案。如果你有一天找到了答案,恭喜你,但请你不要告诉我你的答案。
初稿于:2019年8月第一个周末的晚上
完稿于:一周之后
晒太阳的时候